热度 5|||
——读梁晓声《兄长》有感
无论看文章还是看电影电视,我都是个极少哭的人,但梁晓声的《兄长》还是让我多次鼻子发酸,这是情感在某种状态下不由自主的生理反应。
写亲情散文的人很多,歌颂母爱、父爱,兄弟姐妹亲情的文章随处可见。多数亲情散文是从我的得失出发,为得到感动,为失去而痛惜,但《兄长》不是,或者说不仅仅是,这篇文章写的是兄长的遭遇,也是自己内心的成长。
这位“兄长”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?他是家中的长子,品学兼优,深得老师喜爱,但因为家境贫寒,父亲希望他不要读大学参加工作补贴家用,母亲则把他视为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,他艰苦地在这其中做着选择,抗拒了父亲的安排,努力做到符合母亲的希望。于是他整天都在学校苦读,弟弟妹妹们甚至很难在家看到他。在父亲的不满和母亲的希翼中上了大学,全家人以为他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应该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变,但因为精神压力太大,他却患上了精神病。在精神病治愈而重上大学之后,乖蹇的命运仍然没有放过这位兄长,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,大学里的他再次患上精神病,需要反复地证明自己并非反革命。自此之后,他一辈子都在精神病的纠缠中度过,人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候都呆在精神病院。
他这么优秀、努力,但命运却如此悲凉。我们为这位“兄长”慨叹,但读者只是围观者,我们的慨叹显得多么轻飘啊!所以,只有这位“兄长”的弟弟,把一个人、一个家庭的命运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写出来,几十年的经历浓缩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,情感才有了张力,命运才显露出惊心动魄之感。
因为是这样的一位“兄长”,所以“我”并没有感受到哥哥的多少亲情,因此,“我”曾多次憎恨过哥哥,因为哥哥抗拒了父亲的安排,因为哥哥的精神病。文中写道:“有不少次,我曾这么祈祷:上帝呵,让他死吧!”这是很赤诚的情感描写,面对自己内心里曾经闪过的恶念,不是谁都有勇气写出来,即使事情已经过去,生活留下的伤口仍然是丑陋的。
但不面对自己曾经的丑陋,就不可能获得心灵的成长,被残酷的现实撕裂的亲情就不能够弥合。
其实,少年的恨,不是对兄长的恨,而是对命运的怨恨,是一种要和命运咬牙战斗的不甘。处于那个匮乏一切,生活艰难的时代,兄长的病,让这个本来已经看到一线光明的家庭再次跌入黑暗,并且是更为深长的黑暗,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变得异常渺茫。那个怨恨的少年,急切地想要逃脱一个精神病人的弟弟的命运。我能理解他。我曾经因为没成读成大学而怨恨过父母的重男轻女,甚至曾经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怨恨过命运。谁没有过这种怨恨呢?只是,“我”的怨恨更深一点,更长一点。
然而,在年过花甲之后,在有了老孤儿的感觉之后,“我”在心底油然冒出“兄长”二字,并且祈祷:“主啊,请保佑我,也保佑我的兄长……”老孤儿的感觉啊,是因为父母的离世感到的孤单,是因为那些血脉亲人逐渐远离自己而产生的离愁。“兄长”在这个时候显得如此珍贵。
兄弟俩聊天,哥哥说:“当年我曾下过一种决心,不看着你们几个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了,我自己是绝不会结婚的……。”“我心一疼,黯然无语,呆望着他,像呆望着另一个自己的化身。”自己就是另一个哥哥,兄长的责任也是自己的责任,兄长生病了,“我”就自觉地承担起家庭长子的责任。母亲临终前的嘱托,对生病的兄长、对弟妹们的责任,承担下来才知道,在家庭中,每个人都是休戚相关的共同体。
经历了时光和生活的洗礼,对命运的怨恨化成改变的动力,“我”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。血脉相连的亲人,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,“兄长”,就是“我”命运的一部分,无法分割,不能分离。
生活的砥砺,不仅可以让人收获勇气,还能收获包容和理解,于是,“兄长”宝贵得让“我”害怕失去,命运也由此显出了的真正的温情。“其实,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——更老的我,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,在我看来,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。”从怨恨,到珍惜,到疼惜。一个人从怨恨的起点,终于到达兄弟亲情润砾成珠的彼岸。这是一个人内心的成长和力量。
手机版|Archiver|上饶之窗论坛 ( 赣ICP备12000884号 )
GMT+8, 2019-12-12 00:56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